中新經緯7月19日電 (陳俊明)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即將到來,晚上居民區空調主機發出成片“嗡嗡”響成了悶熱夏日的背景聲。降溫需求劇增導致電網負荷近日屢創新高。
電力負荷創新高
中央氣象臺近日連續發布高溫預警,重慶、陜西等地局部地區出現40℃以上高溫。高溫持續炙烤的同時,我國電力負荷屢創歷史新高,截至7月16日,負荷最大達15.06億千瓦,比去年同期增加0.55億千瓦。1億千瓦的電力負荷,相當于10億盞100瓦的燈泡同時點亮。
據國網能源研究院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發布的《中國電力供需分析報告(2025)》(簡稱《報告》),2025年迎峰度夏期間,全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氣溫因素支撐下,降溫用電規模將維持高位。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能源與綠色低碳發展研究部部長、研究員景春梅對中新經緯表示,電網負荷創新高有周期性原因,每年迎峰度夏都是用電高峰期。而且臨近三伏天,全國多地持續高溫,居民家庭及公共場所的制冷設備都在運轉。
另外,用電負荷增加或與近期經濟復蘇動能加強相關。
據海關總署披露外貿數據,2025年4月-6月,出口分別同比增長8.1%、4.8%、5.8%。對近期出口數據,開源證券研報認為,間接搶出口支撐出口增速。
上述《報告》指出,外貿企業5月起抓住窗口期加大生產搶出口訂單,用電增速呈回升態勢。考慮三個月窗口期與迎峰度夏時段重疊,外貿企業搶出口效應將帶動度夏用電負荷增長。
景春梅認為,近期外貿企業搶出口肯定會增加用電量,經濟復蘇導致用電量回升也是電力負荷屢創新高的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低碳轉型、電氣化水平(即國民經濟各部門和人民生活使用電力程度)提升、人工智能等新需求都需要電力支持。
保供關鍵在哪?
從供應角度看,近年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電量占比持續提升,傳統火力發電逐步將“發電主力”的位置讓渡給新能源。
截至2025年5月,全國發電裝機容量36.1億千瓦,同比增18.8%。其中,火電發電裝機容量14.57億千瓦,同比增4%;風電發電裝機容量5.67億千瓦,同比增23.1%;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10.84億千瓦,同比增56.9%。
這意味著全國火電裝機占比降至約40%,中國新能源總裝機突破16億千瓦,占全國電源總裝機的比重從“十四五”初的25%提升至46%,電量占比翻一番從11%提升至23%。
隨著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并網量越來越大,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和波動性以及新能源消納等問題愈發突出。
景春梅表示,新能源發電存在不穩定性,其占比提升對電網的調度、調峰、調頻整體運行帶來挑戰。例如白天西部地區光伏大量發電時,東部地區可能用不上,但到了晚上用電高峰時,西部地區光伏又不發電了。尤其近期高溫,居民晚間對電力需求很大,導致電力負荷峰谷差加大。
此外,在能源轉型的背景下,火電逐步從發電主力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
“自從提出‘雙碳’目標以來,電力系統對火電的定位從過去的主體電源轉變成靈活性的、調節性的電源,所以可再生能源充足時,火電就‘退居二線’,可再生能源如風電光伏發電不足時,火電多發力一點。整體根據季節性用電需求,靈活使用。”景春梅表示,夏季用電高峰時,對煤炭的需求可能會大增,如果煤炭產能釋放不足或者運輸受阻,就會導致電廠缺煤。例如,極端天氣影響鐵路港口運輸,能源轉型過程中煤炭去產能、煤炭及天然氣價格大幅波動等都會影響火力發電。
對今年電力保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韓雪認為難點主要來自三方面。除了高溫及外貿形勢變化外,她還提到,從電力供給看,我國能夠提供確定性的頂峰機組容量增速低于電力最大負荷增速,意味著電力系統的充裕度總體有所下降。
除電力供應外,韓雪還提到,盡管我國新增的新型儲能規模比較可觀,而且近兩年儲能的總體利用率有所上升,但是小型的分散在發電和用戶側的儲能利用率還有提升空間。一些電力現貨市場的算法還不成熟,不能充分利用新型儲能的快速啟停能力和頂峰能力。另外,在電費結算中,現貨市場的電源收益或用戶支出在總費用中占比較低,兩方的供需彈性挖掘不足。零售市場仍然還比較初步,傳導現貨電價的能力不強,因此中小電力用戶的調節能力也沒有得到充分利用。
她認為,保供的首要任務是加強電源側的頂峰能力,包括確保新電源和新輸電線路的盡快投產、確保發電機組的安全穩定生產能力。同時,也需要充分挖掘用戶側的潛力,激發電網營銷部門、售電公司在調動用戶積極性的作用,完善電力市場的相關規則,提供錯峰用電的價格激勵信號。
近期,電力保供成為多地政府的關注點。
6月17日,江西省省長葉建春專題調研電力迎峰度夏安全保供工作。6月18日,安徽省召開2025年迎峰度夏電力保供動員部署會議,并舉行實戰應急演練。7月7日,國網青海省電力公司積極備戰迎峰度夏。7月9日上午,湖南省迎峰度夏電力保供調度會在長沙召開。7月12日,河南省副省長李濤到鄭州調研迎峰度夏電力保供和安全生產工作。7月15日,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曉在西安市督導檢查迎峰度夏能源保供工作……
如何保供?
高溫炙烤下,江蘇鎮江的地表溫度超50℃,導線的溫度更是超過60℃。國網江蘇電力員工在高空實施帶電作業時,手套碰上導線就冒白氣,汗液流下來也沒法用手擦拭,滴到導線上就是“滋啦”一響。
電力保供并不簡單。
對新能源發電不穩定,韓雪表示,面對可再生能源滲透率的增加,確保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是個長期任務。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可以提供更加充足的電量供給,對于電力保供有積極作用。同時,針對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低慣量等特點,有必要通過持續完善電力市場機制、電力系統并網和運行標準、激勵調節靈活性資源的投資等方面持續提升電力系統穩定性和韌性。
景春梅認為,從技術層面,儲能、特高壓、虛擬電廠等都能提高電力系統的調節能力、輸送能力,從而提升保供能力。電源側要采取多元化策略,搭配好火電、風電、太陽能等,并通過智能化、數字化等手段提升電網調度能力等。用戶側可通過政策機制調節,例如通過價格激勵引導用戶削峰填谷,可以錯峰用電,避峰生產等。
有儲能行業頭部公司告訴中新經緯,儲能通過削峰填谷、調峰調頻等功能,可有效平衡電網供需波動,同時有利于促進新能源消納,突破對化石能源的路徑依賴。在極端氣候下,儲能還可提供應急保電功能。該儲能公司相關負責人還表示,應對高溫場景,可以給儲能系統增加控溫涂層,并通過液冷系統快速降溫。
火電方面,從煤炭行業情況看,目前煤炭的產量創新高、庫存處于較高水平、價格出現回落。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消息,今年前5個月,全國原煤產量完成19.9億噸左右,同比增加1.1億噸、增長6%,產量創歷史新高。2024年下半年以來,全社會煤炭庫存一直處于較高水平。6月末,重點煤炭企業庫存9200萬噸,同比增長50.9%。6月下旬以來,日耗增加、存煤下降。今年以來,煤炭現貨價格延續了2024年下滑趨勢。到3月中下旬現貨價格開始低于長協價格;6月份長協價格跌破價格中樞(675元/噸)。
韓雪認為,煤價水平較低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增加煤電發電的積極性,尤其是避免再次出現2021年缺電的情況。對于尖峰負荷來說,裝機容量的意義比電量的意義更大,充裕的火電裝機在過去和未來相當一段時間都是保供的重要條件。
合理高效調配電力資源方面,7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復函稱,原則同意《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電力交易機制方案》,實現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交易,是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的標志性舉措,對打破市場分割和地區封鎖、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具有重要意義。
復函表示,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要在2025年迎峰度夏期間,依托跨電網常態化交易機制實現電力資源優化配置,更好支撐電力保供。
景春梅表示,國內兩大電網(南方電網、國家電網)主要是分區而治,現在隨著特高壓的建設可能會出現“跨界”,帶來結算、技術配合、電網維護等問題。新政策的出臺有利于兩大電網更好地融合,打破不同區域間的電力交易壁壘,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優化電力資源配置。
“例如西電東送中,云南每年給廣東輸送大量水電,這不僅支持了廣東經濟發展,同時反哺云南的經濟發展。”景春梅還表示,西北地區風光資源豐富,西電東送中很多是綠電,實現跨電網經營區常態化交易能把西部的綠電送到東部,不僅有利于實現“雙碳”目標,還能解決碳關稅、綠色貿易壁壘等,將西部地區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同時解決東部地區的能源需求。
對于電力保供,景春梅認為,新政策能提高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韓雪也表示,電力跨省跨區交易是在更大范圍內調動資源、實現電力的省間、區域間互濟的重要措施。即使相鄰的兩省,在電力負荷特性和發電特性上也存在互補的潛力。跨省跨區交易有助于通過價格信號發現成本更低的電力運行和保供方案。(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京B2-20230170] [京ICP備17012796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20005] [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京(2022)0000107]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513525309 報料郵箱(可文字、音視頻):zhongxinjingwei@chinanews.com.cn
Copyright ©2017-2025 jwvie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中新經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